“迅哥儿”的书永不过时。 — 鲁迅 :D

在鲁迅的文章《无声的中国》中,有这样写道:

但是,在中国,刚刚提起文学革新,就有反动了。不过白话文却渐渐风行起来,不大受阻碍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就因为当时又有钱玄同先生提倡废止汉字,用罗马字母来替代。这本也不过是一种文字革新,很平常的,但被不喜欢改革的中国人听见,就大不得了了,于是便放过了比较的平和的文学革命,而竭力来骂钱玄同。白话乘了这一个机会,居然减去了许多敌人,反而没有阻碍,能够流行了。

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,折中的。譬如你说,这屋子太暗,须在这里开一个窗,大家一定不允许的。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,他们就会来调和,愿意开窗了。没有更激烈的主张,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。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,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。

在鲁迅看来,正是因为保守派不肯实施文言文改革,导致普通老百姓接受教育难度太大,因此赞成废除汉字,不过是为了让保守派接受白话文的方案。而文言文变白话文,对普通百姓的扫盲和文化普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。

这种折中的智慧,使我想起了前几天给虫虫买轮滑鞋,晚上放弃玩游戏的事情:

买了鞋子的当晚该睡觉时,虫虫提出要玩一局王者荣耀才肯睡觉,因为晚上玩轮滑回家太晚,我不大愿意让他再玩游戏了,否则睡得太迟了。于是我便告诉他,如果要玩游戏,那明天就要把轮滑鞋退回去了。如果今天不玩游戏,轮滑鞋就一直归你了。虽然有点不情愿,但是稍微一想,虫虫就同意今天不玩游戏,躺被窝里睡觉去了。

今天看到这段话,真真觉得迅哥儿诚不我欺,这种折中可能不分种族性别以及年龄,而是人类为了利益博弈的一种手段,当然这也不是万能的,譬如说你找个路人说给我1万块钱,否则我揍你一顿。路人当然不愿意,即使你“折中”只要1千块钱,路人估计不是揍你,就是直接报警了:)。

生活中这种折中体现在哪里呢?

在这样的场景下,对方本身的意志不坚定,并且不晓得你的底线,且能接受你的条件的情况下。比如有个段子:

老婆想买个两千块的包包,就给老公说自己看上了一个LV,要两万多。老公不同意,就改口说那买个两千的行不行,老公一听,少了一万八呀,买去吧。

倘若老公一分钱都没了,恐怕两百的包也不同意了。

生活的智慧在于利用人性保持和谐:

假设你和别人有约快要迟到了,大概迟到10分钟,那么你就提前打个电话,解释因为堵车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可能迟到30分钟,然后迟到了10分钟左右就到了,反而让别人减少了些许不快。特别是情侣或朋友约会很好用的,工作上还是慎用,尽量不要迟到了。

还有比如因为公司经营不善你被降薪了,为了不让家人太难过,你可以告诉妻子,公司快不行了,在大幅裁员,自己可能要失业了。然后过一天后,再告诉妻子,因为自己工作突出,只是降薪了,并没有被裁员。这样家人会从一种极度的失落和恐慌中,变得乐观起来,并且反过来会安慰你,至少不是被裁员了嘛。我把这种情况叫做,善意的谎言。

相比更坏的事情,人们对不那么坏的结局总是容易接受的。又比如相较于孩子抑郁自杀,家长们更愿意接受孩子学习不好;相较于失去生命,人们更容易接受破财免灾;相较于动荡不安,人们则满足清贫但太平的日子。从心理学上,这就是降低人们的预期,再给出高于预期的结果。

不过对于我,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必要的,我更愿意坦然接受现实,毕竟相较于人的一生,整个人类历史,整个宇宙,多大的事情,都是微不足道的,既来之则安之。而话说回来,对于一个家庭,一个个体,很小的一件事又会变得相对很重要。从远处看人生,从近处过日子,折中往往能让生活中的冲突降级。